close

全球正在進行的學習革命-自學力

全世界都在重新定義孩子在校必須學習到的「能力」,能力不僅止於知識和技巧,還包括態度與價值,國際競爭浪潮下,孩子未來一定要具備的三大領域、九大關鍵能力…
十一月四日晚間,歐巴馬當選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,全世界同步歡欣鼓舞,激動落淚。

次日,加州舊金山灣區杜瑞克高中(Drake High School)參加「ROCK學程」(ROCK Academy)的一百名學生也大肆狂歡,不僅慶祝多數美國人選擇了希望和改變,更為犒賞自己:他們預測的選舉人團(electoral college)兩黨投票數和選舉結果完全一樣。

準確的預測植基於八個星期的辛勤工作。
在「二○○八大選專案」課程中,每四名學生組成一個政治公關公司,負責兩個州的宣傳工作。根據一份緊鑼密鼓的報告截止日期表,每組必須研究選舉人團的來龍去脈、各州的政治版圖和選舉歷史,交出一份完整的文字報告。必須調查各州發行量最大的兩份日報(報社背景、政治立場等),整理出一份報表,以了解媒體在選戰中扮演的角色;並寫一封信給報社總編輯,說明該州可能的選舉結果及原因。必須利用流行歌曲的旋律、創作出一首最能代表選民立場的「州歌」,以吸引總統候選人的注意。必須按照正確比例畫出一張州地圖。必須寫出四個有關該州特色和所支持候選人的政治笑話,以便在勝選(敗選)時自娛。
十月二十四日,成果總檢驗。模擬全國代表大會,各組利用兩分鐘,拿著畫上紅或藍色的州地圖,上台介紹所代表的州,同時預測該州選舉人團的總投票數,並以笑話收場。

那天,杜瑞克高中的小劇場座無虛席,笑聲滿堂。學生們穿著具有各州特色的服飾,帶著道具,使出渾身解數來呈現過去八週共同學習的成果。一站上舞台,ROCK學程對學生的影響顯而易見。怯場、忘記台詞的,多半是新生;經過一年扎實訓練的十年級學生,就很能發揮表演才能,有的甚至展現大將之風,很能控制場面。「以前我很怕在大家面前講話,現在進步多了,」身材高大的麥克斯很滿意自己的改變。

很會耍寶逗笑的亞特拉斯也回想,一年前選擇加入ROCK學程已有心理準備,知道功課會很多、很難,必須犧牲下午的運動時間,得經常和小組聚會交換學習心得,「但是這樣的課好玩,老師把我們當大人看,我覺得自己變成熟了。」

核心知識革命 帶起風潮
ROCK代表「核心知識革命」(Revolution Of Core Knowledge),是杜瑞克高中為期兩年的專案(project)學程,整合英文、社會學、科學、戲劇/藝術四個科目,實施十六年來,想要參加的學生總得大排長龍。ROCK學程打破傳統教學思維和方式,四位老師每週聚會四小時,討論緊扣標準學力的專案主題,設計專案活動,引導學生分組學習。

ROCK學生手冊裡,明白標註對功課及行為的要求,還有各種個人、團體相關能力的know-how。從做研究時如何蒐集資料、閱讀資料時如何做筆記、如何發想研究報告主題(thesis)、如何腦力激盪出報告大綱、如何寫報告、如何避免抄襲;到如何做一名成功的小組成員、如何讓小組聚會有效率等。學生在兩年過程中透過專案任務不斷演練,老師隨時提出建議或諮詢。學期末,學生甚至給自己和小組成員評分,真正做到為自己的學習負責。

相信世界上任何一個學生都會願意為ROCK全力以赴。這樣以學生為中心、開放性的學習活動,不但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,也鼓勵他們自我監控,學生自然就展現出自動自發的進取心和責任感,去主導自己的學習。這樣的學習經驗將影響學生的一生,因為它不要求死背知識,而是培養學生的自動自發學習的能力,協助學生做好終身學習的準備。

自學力革命 全世界都在進行
創始成員之一的英文老師瑪莉.基瓊斯(Mary Kitchens)一本初衷,「二十一世紀的學生不能只學純粹的知識,還必須學會時間管理、組織、合作、公開演講和領導等技巧,要敢於冒險、測試新點子、克服自己的恐懼,這些技巧才會跟隨學生一輩子。」
杜瑞克高中並非特例。全世界都在進行一場強調培養學生自學力的學習革命。

二十一世紀資訊開放的強大力量,已經全面顛覆人類對知識、技術和工作的傳統看法,教育必須幫助學生做好準備,面對這樣的劇烈變革。 

資訊爆炸。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「全球資訊調查」研究計畫指出,在二○○三年,全世界媒體、手機、網路創造出來的訊息約為五十億GB,相當於人類過去五千年來創造出的資訊量總合。

新技術快速產生。根據《寬頻新時代》一書,現在的新技術每兩年成長一倍,到二○一○年,會變成每七十二小時增加一倍。

大量新知識被創造、被分享。透過網路,新知識不但被創造,而且可以免費分享,影響範圍遍布全世界。維基百科全書由全球的使用者上網參與撰寫,目前有一百二十八種語言的內容。哈佛大學、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頂尖大學把課程免費放上網路,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學習。

新技術、新知識創造了新工作。新興行業以十倍速快速增加,許多新的工作內容和方式,以前根本不存在。
面對這樣一個超級複雜、快速變動的時代,學校不能再用十九世紀、二十世紀的方式教學,不能再要求學生劃線死背課本,因為學生在學校所學的技術、知識,到他畢業時很可能已經落伍、遭到淘汰。

三大領域 九大關鍵能力

全世界都在重新定義孩子在學校必須學習到的「能力」(competency)。能力不僅僅是知識和技巧,還包括態度和價值,才能面對未來複雜的挑戰。OECD提出在三大領域中的九大關鍵能力:

必須靈活利用工具:利用語言、象徵、文字的能力;利用知識和資訊的能力;利用科技的能力。
必須在異質性的團體中互動:和別人相處的能力;團隊合作的能力;處理解決衝突的能力。
必須能自律行動:採取對社會負責的行動;主導終身計畫的能力;維護權利、利益、權限和需求的能力。
這些能力互相關聯,必須整合起來,融進各階段的學習裡。這樣的學習是終身的、沒有止境。

「終身學習不同於一般所謂的『活到老、學到老』,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特別強調,終身學習不是「今天看看小說、明天看看唐詩宋詞、或隨便找一個人聊聊」的學習,而必須是「有目標、有系統、有紀律、有步驟可循」的學習。

張忠謀以自己的經驗舉例,今年初,全球爆發金融危機,張忠謀就把「了解金融危機」當成學習目標,然後有系統地尋找國內外如《華爾街日報》、《經濟學人》等資訊。他也強調學習的「紀律」:為了了解美國大選,張忠謀每天早上七點鐘,固定在跑步機上一邊運動一邊收看CNN的選戰評論節目,養成每天接觸的習慣。

換句話說,看似口號式的「終身學習」,其實牽涉了具體的「如何學習」的技巧,以及督促自己去學習、主動檢驗學習成果的歷程。

身為父母、老師,你一定期望看到這樣的孩子:擁有強烈動機,能夠自動自發,懂得採取必要的學習方法、並且自我反省、願意修正自己的方法;即使面對困難的任務或干擾(如吵鬧的教室、講不清楚的老師、愈讀愈不懂的教科書),會想辦法去克服,讓自己有更好的表現。即使學習成果不盡人意或經歷失敗,他們會認為是學習策略或方法錯誤,或練習不足,而不是自己的能力不足。

自律能力高低 影響學習成就
這種看似很籠統的「理想」學習過程,背後卻有環環相扣的學理支撐。

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教育心理系教授巴瑞.齊莫曼(Barry J. Zimmerman)透過有系統的研究,長期深入探討兒童、青少年和成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歷程,他將上述自動自發的過程稱為「自律學習」(self-regulated learning)。

根據齊莫曼的定義,自律學習是自己設定學習目標,找出可以達成目標的方法或策略,監控自己的學習歷程,根據學習結果調整方法再繼續學習。
研究自律學習超過二十五年的齊莫曼觀察,所有學生都嘗試用某種自主方式去掌控自己的學習和成績表現,但是在方法和自覺自信的程度上,有極大的個別差異。這個差別就在自律能力的高低。

「自律學習的能力和智商無關,也不是任何學業上的能力,而是一種自我主導、將心智能力轉化成有助學習技巧的能力,」齊莫曼強調。因為學習有目標有方法,自律能力高的學生,通常也有比較好的成績。


「怎麼學」遠比「教什麼」重要
自律學習的理論推翻過去的學習理論,認為「學習者以前瞻的方式為自己行動」,而不是把學習看成「發生在自己身上一種外在的事件」,被動地對它做出「反應」。當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,擁有學習主控權,就會產生自發性的學習,不需外在的督促。而且他們會將學會某種技巧看成一個系統化和可控制的過程,他們願意為自己的成就承擔責任。

培養自學力,需要老師以全新的方式和學生互動,學生「怎麼學」,遠比老師「教什麼」重要。而專案學習(project-based learning)就是教學第一線老師促進自學力最好的方式。

相對於傳統封閉式的學習活動,專案學習的每個專案,都和真實世界相關,而且整合不同科目,學生分成小組,運用科技,去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,最後還要公開發表學習成果。這樣開放活潑的學習,將抽象的學習內容轉換成具體的議題,引發學習動機,學生因此主動投入,願意深入探討問題,同時學到合作、運用科技、溝通等二十一世紀所需的重要能力。

專案學習印證了美國一句諺語:「告訴我,我會忘記;給我看,我會記得;讓我參與,我會了解。」愈來愈多研究和實例顯示,專案教學不是為了尋找正確答案,而是協助學生主動去探究、去找資料、去想辦法解決問題。學生喜歡、而且能夠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,這樣的學習效果更能持續。

專案學習像燎原之火,重新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,逐漸延燒到全世界每間教室。
路易西安納州的蘭特瑞中學八年級的「汽車專案」,整合數學、英文和科學課程。四個學生一組,要計算出購買汽車的貸款,要創作一則汽車廣告文案,最後大家動手廢物利用,將壞了的CD做出一輛用氣球推動的小車。

紐約哈林區的莫特霍爾小學五年級學生在「風箏專案」中,要創作一首關於風箏的詩,寫一個以風箏為主題的故事,還要先用電腦把風箏設計好,最後自己動手把它做出來。他們不但大量閱讀、寫作,還學會比例原則以及電子磁場原理。最後,每個人還要深入調查風箏在不同文化慶典中扮演的角色。
不易擺脫傳統教學思維的亞洲國家,也開始擁抱專案學習。

亞洲國家 擁抱專案學習
日本京都市為培養學生自學自習的習慣,針對小學五、六年級學生,實施語文和數學的「綜合學習教育課程」,由於評估實施成效良好,明年四月起,也將拓展到中學一年級。

二○○○年,新加坡已將專案學習全面列入教學內容。香港也於同時啟動新一波教改,將「專題研習能力」列為五年內要達成的四大關鍵能力之一。
專案教學並不是設計幾個花俏的活動就夠了,而是有系統的配合學校正式教學內容,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,再引導學生一步步自己去解決問題。成功的專案教學,需要老師的創意和合作。

所有從事專案教學的老師都同意,為了整合不同科目,每天或每週必須花額外時間共同討論,腦力激盪的結果不但有利學生,老師自己也受惠良多。「我們每個人在教學上都有弱點,專案教學讓我們的強弱互補,互相學習,」蘭特瑞中學的科學老師琳達.沃絲基表示。

有新世紀的老師,才有新世紀的學生。在二十一世紀培養自學力和其他多元能力的教育現場,老師已經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傳遞者,而是諮詢、組織、計畫教學活動的「教練」。老師必須先具備面對改變的能力和技巧。也因此,美國專案學習的主力推手喬治盧卡斯教育基金會(George Lucas Educational Foundation),以及許多教育相關的非營利組織,都將老師的專業發展列為核心工作,替老師設計了許多在職進修的課程,協助老師學習。

在德國也有一股老師學習熱潮。同樣強調自主學習的「克里柏教學法」,這幾年成為各階層老師的教學聖經。也是老師出身的漢茲.克里柏(Heinz Klippert)綜合自己的教學經驗,取法世界學習趨勢,發展出一套系統化教學法,藉著每週計畫方案、學習站等模式,提供學生更多機會去練習自主、學習方法(劃重點、摘要、視覺化)和溝通技巧。克里柏更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。他教老師用隨機原則去安排學習小組,避免一般合作學習時責任分配不均、同質性太高的缺點。「克里柏教學法」已經被七個德國的邦政府認可為老師在職進修的正式方案,並遍及全世界的德語教育界。


課程、評量設計 從頭改起
培養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的重任,不能只推給第一線的老師,更需要其他配套措施。前端的課程設計,到後端的評量方法,都要能與鼓勵自學的核心精神相互呼應。

距離台灣最近的香港,二○○○年開始啟動教育改革,把「學會學習」,做為整體教育改革的中心。課程發展議會頒布了十年的計畫與總體課程架構大綱,並立下中短期目標及四個關鍵項目:從閱讀中學習、德育與公民教育、資訊科技與IT的能力,以及專案研習的能力。二○○七年底公布的「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」(PIRLS)報告,香港四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,從十四名躍升到全球第二,遠遠領先台灣的二十二名。主要關鍵成功因素,就是政府從課程設計到教師培訓,一貫而有系統的改造。

走進香港中小學的教室,立即能發現老師們不再是傳統的「講授填鴨」式教法,目標設定、做筆記、摘要、自我評量的學習策略,融入在每堂課程的實際操作中。他們甚至改變評量的邏輯,用「加分」取代「減分」,正面激勵學生自我挑戰。

美國聯邦教育部委託另一個非營利組織「二十一世紀技巧聯盟」(Partnerships for 21st Century Skills),從州政府教育部門的政策面著手,落實包括自主創新、團隊合作、判斷資訊、國際觀等二十一世紀工作者必備的基本能力。「二十一世紀技巧聯盟」結合了戴爾電腦、微軟、思科、英特爾等四十個跨國企業,以及全美最有影響力的「美國教師協會」,提供教育界各階層的說明及訓練。

自學力 評量方式需更多元
該聯盟總裁肯.凱依(Ken Kay)以傳教的精神、風塵僕僕走遍全美國,執行這項艱鉅的任務。他清楚地指出,「這些技巧不能一項項分開教,必須要整合在一起,而且也不是只能用一個方法去教。」但是他很欣慰,目前已經有威斯康辛、麻塞諸塞等十個州政府正式宣布,將逐步把二十一世紀必備的新能力,落實到各州的課程標準、評量方式、教師專業發展裡。「相信到二○一一年,我們能爭取到美國二十六個州的加入!」凱依確信。

自學力也需要更多元的評量方式。傳統學校教學只注重數學和語言兩種能力的發展,紙筆測驗只把考試的能力當成唯一指標。「每個學生都想把學會的本領表現出來,但不是每個人都會閱讀、會寫,有的學生會唱歌、有的會表演、有的很會說話,」杜瑞克高中ROCK學程的歷史老師保羅.葛利弗(Paul Grifo)長年觀察,專案學習就提供一個多元評量的機會。「學生如果能用他擅長的方式表現,他就會有動機繼續學下去,」葛利弗肯定地說,「我們的學生不但有考試的能力,還有組織力、領導能力。」

自學力革命 父母不能缺席
在這場自學力革命中,父母更不能缺席。
在重視和支持孩子的技巧發展過程中,父母扮演關鍵性角色。只有父母、老師和孩子一起合作,才是最強大的學習關係。

各種研究顯示,自學力源自父母的期望,及對孩子學習和成就的間接支持。孩子在學校學到的某項學習技巧,例如數學解題技巧或閱讀、寫作技巧,必需投注大量時間,自己去練習。很多功課或作業必須在放學以後完成,父母可以在這裡著力。例如,協助孩子安排時間,減少競爭要求,並且獎賞孩子在技巧上的小小進步。當練習變成孩子日常生活的例行部分時,學習的技巧自然可以逐漸達到自動化的程度。

培養自學力,就等於替孩子備好強壯的羽翼,讓他無懼無恐地飛向二十一世紀的天際。
教室裡每個小小的改革,都是社會之福。培養自學力是一個空前龐大複雜的任務,但是看到孩子發亮的眼神、躍躍欲試的學習慾,就是大人最好的回饋。

作者:賓靜蓀 出處:親子天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eplay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